权威资料来源:《魏思文:书写“京工辉煌”的“红色国防教育家”》1955年,解放军各级将领在授衔仪式中都拿到了不同层级的军衔,不过在毛主席的建议下,留在中央或者地方上工作的政工干部们就不会参与到授衔中。因此不少本可以拿到军衔的人,由于工作性质最终没能获得军衔。而在这其中,也有一个人的情况更加特殊,他是被派往学校主持工作,成为副部级的大学校长。考虑到他曾在战场上对革命的贡献,加上当时副部级是享受中将一级的待遇,因此在学校里,很多人还是喜欢称他为“中将”魏思文。魏思文出生在山西文水县,他从小就勤奋好学,靠着自己的努力进入大学深造。1929年,眼见国家陷入危机,作为北平学生运动党支部书记的魏思文亲自带领学生们前往古北口与进犯的日军作战。从那开始,他就明确了自己的路线,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革命事业。参加革命之后,魏思文先是在山西等地从事政治宣传工作,还深入敌后开展策反等工作,他也因此多次遇险。1935年,由于叛徒的出卖,魏思文不幸被捕,在狱中他仍然坚持与敌人斗争,始终没有透露过任何秘密。抗战爆发后,在组织的营救下,魏思文顺利出狱,他立即投入到了抗战中。凭借着自己多年的政工经验,魏思文在山东等地的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他也成为了鲁中等地的重要干部。在他的努力下,鲁中、鲁南等根据地的发展都非常顺利,魏思文也逐步进入高层,担任更加重要的职务。解放战争期间,魏思文又担任了华东支前委员会民力部长,为支持解放军在济南等地的战事,魏思文每日忙得不可开交,在他的不断动员下,大量的人力物力被输送到了前线,有效支持了前方的战事。此后,魏思文又继续扮演着“萧何”的角色,在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期间发挥了巨大作用。解放军南下之后,魏思文跟随二野一路打到大西南,他也在西南继续开展工作,成功稳定了川东等地区的局势。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各个领域都缺乏相应的人才,组织于是从部队中抽调大量的精英,转业到其他领域工作。魏思文就被组织选中,派往了北京工业学院担任了院长一职。若是继续留在军队中,他日后还是可以参与授衔,并且拿到一个不错的军衔。但由于转业到了学校,他因此错过了授衔。不过担任院长后,他仍然拿到了行政七级的待遇,就像我们文章开头说的那样依旧等同于中将。魏思文也并不在意自己是否拿到军衔等荣誉,他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学校建设中。在他的接洽下,派往中国的不少苏联专家来到了北京工业学院,他们的到来为学校提供了优秀的师资力量。当时为了发展国家未来的国防事业,魏思文殚精竭虑,他作为学校的负责人,亲自和大家一起学习。平日里,魏思文经常会向一些青年教师学习,还经常和学生们一起上课。在他的带动下,学生们干劲十足,大家很快就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魏思文还专门挑选优秀教师与苏联专家们搭班,这些人逐渐掌握了更多知识,使得学校的教师资源变得更加丰富。几年奋斗下来,魏思文在学校的成绩非常出色,他带领全校建成了基本配套的14个军工专业,基本完成了学校向国防工业大学“转身”的重要任务。大量优秀的人才被输送到了军工各个领域,魏思文还非常重视学校的研究工作,经常亲自参与到学校各类实验室的建设中。经过他的协调,学校先后建成了许多重要实验室,它们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功研制了属于“新中国第一”的探空火箭、反坦克导弹。在苏联专家们的协助下,学校还建成著名的坦克陈列室,这让学校能够系统培养坦克等装甲部队领域的优秀人才。魏思文的努力转化为了出色的成果,他在学校的工作多次得到了中央的肯定。只是非常遗憾的是,到了特殊时期,魏思文所在的学校受到冲击,他也受到巨大影响。1967年10月,魏思文遭到不公正的批判,他本人也不幸被打压致死。他的离去也导致学校的工作陷入停滞,原本良好的发展势头戛然而止。后来,中央重新审理魏思文的案子,1972年毛主席亲自批示为他平反,并追认魏思文为“革命烈士”。几年后,中央为魏思文举办了隆重的追悼会,他的骨灰也被安放在了八宝山。魏思文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落得这样的结局确实令人感到惋惜,若是他没有去世,或许能在国防教育领域取得更多成绩,他的离去对国家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损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